深度关注·“做实政治监督 推动绿色发展”之三
保护好青海生态环境,是“国之大者”
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徐菱骏 自青海报道
青海省海西州纪检监察机关强化政治监督,压紧压实生态环境保护责任,推动筑牢祁连山南麓生态安全屏障,护航生态文明高地建设。图为8月16日,该州纪检监察干部协同生态管护员,查看天峻县木里矿区聚乎更5号井植被复绿情况。王弋龙 摄
“保护好青海生态环境,是‘国之大者’。要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切实保护好地球第三极生态。”
“青海最大的价值在生态、最大的责任在生态、最大的潜力也在生态”。
“让绿水青山永远成为青海的优势和骄傲,造福人民、泽被子孙。”
“重中之重是把三江源这个‘中华水塔’守护好,保护生物多样性,提升水源涵养能力。”
……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青海生态环境保护念兹在兹,多次作出重要指示批示。在“两山”理念提出二十周年之际,记者走进青海,探寻当地纪检监察机关如何以有力监督,推动“两山”理念引领高原蝶变。
木里重生——
绿染矿坑复葱茏
习近平总书记对青海的重要指示批示中,木里多次出现。
祁连山南麓、地跨海北藏族自治州与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的木里矿区,曾因非法采煤造成严重生态破坏。为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精神,2020年8月,中央纪委国家监委及中央有关部门组成工作组,会同青海省委省政府就非法采煤问题开展调查,启动为期三年的综合整治。2023年综合整治告一段落,青海持续推进整治成效巩固提升。
五年过去,曾经的“伤疤”重披绿装,生机盎然。目之所及,水草丰茂、鸟兽回归。
海西州天峻县,海拔4200多米的聚乎更5号井是当时非法开采最严重的矿坑,深逾百米,仿佛大地被撕裂的伤口。如今伤口被草场“缝合”,化作平缓坡地,铺展成绵密绿毯。唯有北侧峭拔岩壁上硕大鲜红的“警”字,无声诉说着过往之殇。
风过缓坡,草穗低语。“再过些日子,草籽成熟落下,明年又是一片新绿。”海西州木里煤田生态环境保护局副局长罗生仓言语间充满自豪。
“记者你来看!”他弯腰拨开草丛,水珠簌簌抖落。雨后草叶像海绵一样吸饱了水,浸润土地。“我们当初只种了四种草,现在这里草的种类可多了去了。粉色的马先蒿、紫色的露蕊乌头、黄色的毛茛,还有遍地青苔,一团团一簇簇都是自然修复的结果。”“这些高寒草甸原生植被娇贵得很,生态不好,它们可不会出现。”五年来,罗生仓和同事们一直守护着这片草场,在他们眼里,一花一草都是最宝贵的财富。
每走几步,便能踢到盘子大小、饼状的牛粪。潮湿的爬满苔藓,干燥的掰开来,里面竟蜷曲着一寸长的嫩芽。罗生仓解释道,牛粪是过去两年冬牧时留下的。“适度放牧有利于草场更新繁育,但现在还不是时候。”他话锋一转,“夏天土壤松软,人工牧草根系浅,牛羊啃食容易连根拔起。等到秋冬天,土壤和草根冻实,就可以放牧了。”“我们的草场密度高,每平方米最多有15000株,平均也在5000株左右。天然草甸上牦牛吃饱得大半天工夫,在这里4个小时就够了。”提起精心守护的草场,罗生仓有说不完的话。
以木里矿区为起点,综合整治工作延伸至祁连山南麓一条线798个问题图斑,涉及4个市州10个区县,面积达6.31万平方公里,并推动青海全省生态保护与修护格局的根本重塑。
正本清源——
政治监督护生态
自然生态出了问题,政治生态是根源。在修复自然生态的同时,一场政治生态治理也在青海大地激荡。
2020年8月,就木里矿区非法开采问题,青海省纪委监委成立调查组,启动追责问责程序,共立案查处严重违纪违法领导干部15人,其中省管干部4人。
干部腐败、失职、渎职是导致非法开采的重要原因,但深挖案件来看,根本原因还是思想上出了问题,相关党员领导干部缺乏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认识不到位,必然导致行动出现偏差。
以木里整治为契机,自2021年开始,青海省纪委监委开展为期三年的“护航生态文明高地建设”政治监督,以监督执纪问责实际成效推动该省各级党委、政府和党员干部时刻保持政治上的清醒,当好“中华水塔”守护人。
“三年里,无论是调研还是监督检查,我们看的第一件事就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特别是‘两山’理念的学习贯彻落实情况。”青海省纪委监委党风政风监督室工作人员介绍,既看传达学习有没有到位,更看有没有见行动、见实效。
政治监督是具体的。青海省纪委监委摸索出一套抽查、约谈、通报、整改的机制,三年监督期间,该省纪检监察机关共推动解决生态环境领域问题1000余个。
2023年,青海省委启动三江源地区“护航生态文明高地建设”专项巡视,采取先地区、后部门、再“回头看”的方式,用三年时间,分步分层对三江源地区和相关省直主管部门进行巡视。
“要持续通过具体化、精准化、常态化的政治监督,推动全省党员领导干部坚定不移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践行‘两山’理念,为青海全面从严治党、解决生态环境突出问题提供坚强纪律保障。”青海省纪委监委主要负责同志表示。
思想领航——
以绿为底谋发展
“我没见过习主席,可这些年党和政府落实习主席要求,关了矿山,种上青草,我的家更美了,我们牧民深深感激他。”海北州刚察县牧区一位老阿妈说。
“草场是我们的命根子,绿水青山是我们的‘金饭碗’。习近平总书记说‘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他和我们的心紧紧连在一起。”海西州天峻县一位牧民、生态管护员说。
“今天的‘大美青海’,背后是习近平总书记的高瞻远瞩,是‘两山’理念的思想伟力。”青海省自然资源厅一位参与木里矿区整治的工作人员说。
木里乱采之殇,是所有青海干部心中的痛,也是一堂无比深刻的“思想政治课”。整改整治为党员干部立起了纪律规矩,也凝聚了党心民心。
“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必须把握好发展与保护的关系。”青海省纪委监委有关负责同志举例说,近年来查处的三江源国家公园管理局违规开展特许经营活动、柴达木盆地盐湖资源开发无序扩张等问题,都是没有把握好发展与保护的关系。
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保护内在相通、有机统一。2021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青海代表团审议时,以及2024年6月考察青海时均强调,“加快建设世界级盐湖产业基地,打造国家清洁能源产业高地、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产业“四地”,是习近平总书记为青海发展指明的方向。
高质量发展离不开优良作风保障。2020年,青海省纪委监委聚焦“推、拖、怕、贪”等突出问题,在全省开展作风问题集中整治;2021年,靶向纠治省直部门“行业病”、市州“地方病”;2022年一开年,协助省委召开作风建设推进会,激励实干担当;2023年,持续开展作风突出问题整治;2024年,开展党纪学习教育,重拳整治违规吃喝、违规收送礼品礼金;2025年,推动抓好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坚决破除“特殊论”和“补偿心理”。
痛定思痛、知耻后勇,青海党员干部扛起责任,立足实情,以产业“四地”金钥匙打通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摒弃过去资源依赖型的老路,海西州、海北州把产业“四地”作为突围关键,逐步摆脱木里整治造成的短期经济下降,走上新型绿色发展之路。
今年上半年,海西州完成地区生产总值469.64亿元,同比增长7.3%,增幅位列全省第一,投资结构凸显绿色转型,以新能源主导的第二产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3.5%。海北州增幅6.1%,新能源产业拉动效应同样明显。
久久为功——
长效机制固成效
木里矿区高寒草甸形成用了约2000年,修复绝非一朝一夕之功。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必须久久为功。
2023年,综合整治结束。站在新的起点,青海省出台巩固提升生态环境保护成效三年行动方案。同一年,青海省纪委监委联合省生态环境厅,建立纪检监察监督与生态环境监管贯通协同工作机制,推动完善信息沟通、线索移送、措施配合、成果共享工作机制,统筹推进监督监管力量整合、程序契合、工作融合,进一步解决生态环保中的突出问题。
青海省生态环境厅副厅长安世远说,机制建立前,面对跨地区跨部门突出问题整改,厅里多是单打独斗,推进整改落实难度较大。同样,由于信息不通,相关问题背后的作风和腐败问题难以查处。借助协同机制,2024年移交省纪委监委的6个问题线索已有3个完成整改销号。今年上半年移交的问题线索正在核查处置。
青海省纪检监察机关持续压实各级各部门生态环保责任,推动生态环保问题源头预防,关口前移,抓早抓小。去年,该省纪委监委协助省委出台《关于加强生态环境常态化监督管理和问责的实施意见》,明确预告、收集、受理、提醒、评判、严管、督查等机制,并通过强化执纪问责、以案促改促治等工作,推动构建齐抓共管的生态环保工作格局。意见实施以来,生态环保督察发现的典型问题整改推进成效显著,一批问题隐患得以解决。
为更好推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落到实处,今年初,青海省纪委监委深化派驻机构改革,将驻省生态环境厅纪检监察组、驻省自然资源厅纪检监察组重新整合,设置为驻省生态环境厅纪检监察组,构建“大生态”监督格局。
“整合后,我们组是全省人员力量最强的派驻机构,有更多时间精力实地走访、跟进监督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和党中央决策部署贯彻落实情况。”驻省生态环境厅纪检监察组组长张军说,该纪检监察组将持续强化能力建设,提升派驻监督质效,把机构整合的“物理变化”转化为勇担责任使命、强化政治监督、为打造生态文明高地保驾护航的“化学反应”。
把纪律挺起来,把风气树起来,把责任扛起来。全面从严治党永远在路上。青海省纪检监察机关将以永远在路上的坚韧和执着,推动青海各级各部门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牢记“国之大者”,锚定“生态立省”,打造“生态高地”。
记者手记丨一记永不能忘的警钟
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徐菱骏
五年过去,木里矿区重披绿装。整治后的聚乎更5号井被削成缓坡,远远望去,满目青翠。
通往聚乎更5号井的路不平整,我们乘坐的汽车停靠路边时,左前轮探出去,压到了草场边缘。海西州木里煤田生态环境保护局副局长罗生仓眼尖,忙冲司机师傅摆手:“压到草了,倒回去倒回去!”
木里矿区的草“宝贝”得很。它是牧民的命根子,也是当地干部夜以继日守护的“希望”。
从矿区边缘下坡向北直行约600米,便是陡峭的崖壁。其上镌刻着高达12米的鲜红“警”字,提醒过往路人,这里曾深坑横陈,满目疮痍。
崖壁下方,人工种植的青草如地毯般铺展蔓延,间杂着自然修复长出的高寒草甸原生植被,盛开着一朵朵各色的花。其中有一种低矮的草,抽出的花茎上缀满了黄豆大小的蓝色小花,那蓝色比高原的蓝天还要深邃,鲜艳夺目。罗生仓说,这叫湿地勿忘草,是矿区生态好转的标志性植被之一。
草木植成,国之富也。勿忘木里乱采之殇,深刻汲取教训,以更高站位谋划发展,才能不断书写“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高原新篇。
中国法治新闻网摘编:亓淦玉 |